“精準脫貧”與“精準防貧”雙輪驅動 中國太保深化扶貧長效機制
2019年10月17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李致鴻
截至9月底,中國太保共有224名優秀干部在全國24省份153個定點村開展駐村幫扶,其中47人任第一書記。
雷波縣是四川省涼山州十一個貧困縣之一,地處彝族聚居區,是國家級貧困縣,與昭覺、布拖、金陽等縣同屬集中連片貧困區。2016年,中國太保產險四川分公司李強受組織委派,掛職雷波縣政府副縣長,協助組成幫扶工作組。
李強掛職兩年多來,利用其在金融行業優勢,積極投身于雷波縣精準扶貧行動主戰場和第一線,帶領分管部門和包片聯系鄉,幫助貧困群眾穩步走上了致富路,為雷波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注入了新活力。
李強是中國太保扶貧干部的一個縮影。截至9月底,中國太保共有224名優秀干部在全國24省份153個定點村開展駐村幫扶,其中47人任第一書記。
截至9月底,中國太保開展的農險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智力扶貧等各類扶貧項目,共覆蓋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約598萬人,為貧困地區提供總保額2.32萬億元風險保障;“防貧?!睘槿珖?6省份140個縣逾5000余萬臨貧、易貧人群提供總保額2.35萬億元防貧保障;通過“彩虹”精準扶貧公益平臺累計實現愛心幫扶金額逾2000萬元。
中國太保依托“精準脫貧”與“精準防貧”雙輪驅動,深化具有中國太保特色的保險扶貧長效機制,履行行業義務,彰顯國企責任,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積極貢獻力量。
技術人員在新疆喀什巴楚縣指導當地農民提高留香瓜種植技術。-資料圖片
“防貧?!泵撠毑环地?/h4>
扶貧亦要防貧。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針對非貧低收入戶和非高標準脫貧戶存在的邊脫邊返、邊扶邊增的“沙漏式”扶貧難題,中國太保聚焦“因病、因災、因學”三大致貧、返貧成因,于2017年10月在河北邯鄲魏縣推出國內首款商業防貧保險。
“防貧?!绷⒆恪拔簇毾确馈焙汀胺龇澜Y合”的要求,探索建立起“政保聯辦、群體參保、基金管理、陽光操作”的創新扶貧模式,以行之有效的支出管理確保家庭可支配收入的相對穩定,填補了扶貧領域的空白點,為保險公司發揮主業優勢參與社會管理、節約政府開支、促進相對公平、提升服務效能積累了有益經驗,也為國家建立“脫貧不返貧”長效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防貧?!狈鲐毮J娇梢院唵胃爬椋河烧鞴懿块T牽頭,根據當地防貧工作標準制定防貧扶助政策,確定防貧救助線;保險公司作為承保和服務主體,以對歷史致貧返貧數據的回溯分析為基礎,利用保險的精算原理進行保險方案設計,經政府部門審核同意后為轄內居民提供保障;保險期間內,保險公司從人社、教育、民政及居民個人各方主動采集損失信息,按照當地防貧救助標準進行標準化核查,確定符合政策的扶助群體,并發放保險金;保險公司開展業務回溯分析,并向當地政府部門提出優化保險方案,逐步實現防貧保的托底功能,達到保險期間內當地無新增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的目標。
由于中國太保開發的“防貧?!碑a品在第一時間為魏縣政府提供了全套的承保、理賠方案,2018年以來,魏縣未出現一例新增返貧、致貧案例,防貧成效顯著。
因試點成功,2018年6月起,中國太保在全國各分公司范圍內對“防貧?!钡姆镭毐kU模式進行了大力推廣。截至9月底,“防貧?!币褳楹颖?、湖北、內蒙古、甘肅、云南、青海、四川等全國16省份140個縣超過5000萬臨貧、易貧人群提供防貧托底保障,累計保險金額2.35萬億元,累計賠付金額近6000萬元。
10月17日,中國太保憑借在防貧領域的先行先試和顯著成效,獲頒全國扶貧領域最高獎項——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成為全國保險業中唯一獲獎企業。
“彩虹”平臺鋪就致富大道
中國太保上線“彩虹”精準扶貧公益平臺,集中銷售來自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的農副產品,為全司10萬員工、80萬營銷員助力精準扶貧創造了有效途徑,在公司內部培育起“人人皆可為、人人皆愿為”的扶貧自覺行動,并幫助貧困地區建立起特色產品追溯體系,實現了從產品到商品、從商品到產業的良性發展,提升了貧困農戶的脫貧內生動力。
2015年,當地李仙村200多戶農戶為了增收脫貧,開始種植檸檬,但由于缺乏營銷手段,他們前兩年辛苦種出的500余畝檸檬完全沒有銷路,全都爛在了樹上。
為幫助檸檬打開市場,“彩虹”平臺團隊與江城縣的供銷企業合作,摒棄傳統鮮果產業鏈運作模式,將檸檬與當地紅茶結合起來,誕生了名為“小紅檸”的扶貧茶?!靶〖t檸”上線后,以其清新的口感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迅速打開銷路,成為“彩虹”平臺的“網紅”產品,而李仙村的農戶也在苦熬三年之后,終于嘗到了種植檸檬的甜頭。
“彩虹”平臺作為連接貧困農戶和消費者的平臺,通過市場化手段指導農戶生產,倒逼農戶摒棄傳統低效的生產種植方式,按照市場要求開展新型農業生產,實現產業標準化、規?;?,有效提高產品銷量和農戶種植積極性。
在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當地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種植留香瓜的傳統,但由于農民分散種植,品控、收儲等技術落后,瓜品商品率和標準化程度低,加之冷鏈、物流等產業配套奇缺,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和市場拓展,只能在當地巴扎上以低價進行售賣。
2018年,中國太保為支援喀什建設,決定在“彩虹”平臺上線銷售留香瓜。為提升瓜農的種植積極性和留香瓜品質,平臺采用訂單式管理方式,提前將訂單下給當地龍頭企業,并提出一系列符合市場要求的交付標準,從而倒逼當地轉變產業形態,幫助瓜農改變落后的耕種習慣,從之前分散型種植變為3000畝瓜集中連片種植,從原來不整蔓、不疏瓜、不翻面的粗放種植,變為標準化田間管理。
通過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瓜農逐步理解了科學種植和品控的重要性,不但實現了豐產豐收,留香瓜的市場收購價也較2017年翻了兩倍多。今年7月,“彩虹”平臺開售留香瓜,在短短一個月內,僅江浙滬皖四省市就購買了80噸留香瓜,實現幫扶金額逾200萬元,直接帶動了巴楚縣643戶建檔立卡戶有效增收。
截至10月底,“彩虹”平臺已累計上線全國17省份115款農副產品,廣大太保員工通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的方式,累計實現總幫扶金額2041萬元,其中今年已實現幫扶金額逾1500萬元,精準觸達738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1981人。同時,“彩虹”平臺以可追溯、可定位的方式精準開展消費扶貧,所有上線產品均與建檔立卡戶掛鉤,所有幫扶對象信息在平臺上真實可查,通過市場手段倒逼貧困地區農產品提升供給水平和質量,并以平臺為紐帶,輻射帶動其他扶貧領域的長效發展。
做實上海對口精準扶貧
中國太保的扶貧故事遠不止于此。
近年來,中國太保積極響應上海市委市政府號召,通過農險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智力扶貧等方式,踴躍參與青海果洛州、新疆喀什地區、西藏日喀則等上海對口支援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累計投入2175萬元扶貧資金,覆蓋當地近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在果洛州,中國太保業內首創“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氣象指數保險”,首次將農業保險送上高原地區;積極吸納優秀藏族青年成為公司正式員工或農險協保員,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在喀什地區,通過自建精準扶貧公益平臺和組織員工包機旅游等方式,著力打通消費扶貧渠道;向當地“訪惠聚”駐村干部及上海援疆教師提供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總保額近100億元。
在日喀則,積極開展“萬名干部助萬戶”關愛行動,通過一對一結對幫扶和組織幫扶等方式,重點支持當地農戶發展養殖業,提升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能力。
2018年10月,中國太保積極響應中國銀保監會和上海市國資委號召,與內蒙古“兩鎮”(察右中旗鐵沙蓋鎮、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鎮)和云南大理州永平縣“三村”(黑豆場村、卓潘村、世興村)簽訂為期3年的結對幫扶協議。
一年來,中國太保以助力脫貧為首要任務,派駐德才兼備的專職扶貧干部,針對“兩鎮三村”最迫切、最現實的扶貧難題,累計投入專項扶貧資金1450萬元,通過人居環境改善、農險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防貧扶貧、消費扶貧、智力扶貧等綜合手段,助力結對幫扶的“一鎮三村”(內蒙古白音察干鎮和云南“三村”)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內蒙古鐵沙蓋鎮有望于今年實現脫貧。
此外,截至目前,中國太保已在全國13省份承辦大病保險、基本醫療經辦及補充醫療保險等健康扶貧項目43個,向累計133.7萬人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賠付約9.3億元。推出保收入、保價格及專屬扶貧農險產品153款,其中,“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所在6省、自治區的占比達34.6%。主業扶貧項目通過降低起付線、上調報銷比例、降低保險費率等方式,真正讓惠于貧困群眾,在覆蓋面、創新度和針對性方面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