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銀行十年上市路:市盈率高于行業均值 迅猛擴張背后有隱憂
2019年10月24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包慧
浙商銀行2004年開業時只有15億元資本,4億元不良資產包袱,可謂“白手起家”。彈指一揮間,截至2019年上半年浙商銀行總資產已達1.74萬億元。
近期體量最大的IPO要推遲了。
浙商銀行原定于2019年10月 24日進行的網上、網下申購,將推遲至2019年11月14日。
浙商銀行10月23日發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初步詢價結果及推遲發行公告”顯示,浙商銀行通過初步詢價確定本次發行價格為 4.94 元/股,預計募集金額125.9億元,扣除發行費用1.6億后,預計募集資金凈額為124.3億元。
此價格對應的市盈率若以發行后總股本計算為9.39倍,若以發行前的總股本計算為8.27倍,截至2019年10月18日,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貨幣金融服務(J66)”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為 6.91 倍。
浙商銀行2004年開業時只有15億元資本,4億元不良資產包袱,可謂“白手起家”。彈指一揮間,截至2019年上半年浙商銀行總資產已達1.74萬億元。
在股份行陣營中,浙商銀行是后來者,即使在浙江本地,杭州銀行、寧波銀行等城商行已形成割據之勢。浙商銀行如何在“夾縫”中求得生存、取得發展?
市盈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浙商銀行在公告中稱,由于本次發行價格對應的2018年攤薄后市盈率高于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存在未來發行人估值水平向行業平均市盈率回歸、股價下跌給新股投資者帶來損失的風險。
根據《關于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措施》(證監會公告〔2014〕4 號文)的要求,發行人和聯席主承銷商必須在申購前三周內連續發布三次投資風險特別公告。因此申購也同步推后三周。
事實上,銀行股推遲首發申購浙商銀行并非首例。
根據銀行股IPO規定,每股發行價不能低于每股凈資產。此前上市的青島銀行、紫金銀行、成都銀行、無錫銀行、江蘇銀行以及江陰銀行均因同樣的原因延期發行。均是由于銀行新股發行市盈率高于所屬行業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是根據行業平均市盈率來定價,但大部分銀行PB是破凈的,若銀行新股按照監管規定來定價,發行價按要求應該定在靜態PB一倍以上,因此市盈率很容易就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浙商銀行是浙江省首家、全國第十二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淝吧硎侵型夂腺Y的浙江商業銀行,于1993年在寧波注冊成立,由中國銀行(601988)、南洋商業銀行、交通銀行(601328)浙江國際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浙江國投”)共同出資4000萬美元成立。
受經營范圍等多種因素影響,浙江商業銀行成立十年來,業務發展不理想,資產規模偏小,不良資產偏高。因此中國銀行欲退出,而擁有一家自己的全國性銀行,一直是不少地方政府的夙愿,因此浙江省政府欣然接盤。
在原銀監會批復同意將浙江商業銀行重組為“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浙商銀行”)之后,由浙江省政府主導,歷經兩年重組后,浙商銀行開業了。
浙商銀行的成立體現了監管層一貫的改革邏輯:即通過在政府主導下對民營資本的吸收,改善原有金融機構的賬面情況,同時改革法人治理結構和管理機制。
盡管浙商銀行民營成分濃重,卻遠非純粹意義上的“民營銀行”。 從治理機構來看,政府主導性較強。一個表現為,浙商銀行的高管層幾乎全部由浙江省政府親自點將。
首任董事長由國信控股董事長蔡惠明出任,蔡曾任浙江省政府秘書長;首任行長龔方樂原為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前任和現任董事長均曾擔任過衢州市市長,現任行長徐仁艷曾任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副行長。
高速發展背后隱憂
早在2009年浙商銀行就開始籌備上市。
經過幾輪的增資擴股,現在的浙商銀行無實際控制人,浙江省政府金融投資管理平臺——浙江金控以14.19%持股名列第一大股東。
浙商銀行還有幾個“問題股東”,其中安邦系股東旅行者集團所持7.20%股份、精功集團名下2.43%股份,已全部被司法凍結;經發實業所持0.94%股份,已被司法拍賣或抵債。
2018年浙商銀行凈利潤115億元,與寧波銀行的112億元相差無幾。而同城的另一家杭州市屬城商行杭州銀行于2016年10月27日在上交所上市,每股發行價14.39元,IPO募集資金37.67億元。
雖然在A股上落后了,但浙商銀行在杭州銀行登陸上交所之前半年登陸了港交所。
2016年3月30日,浙商銀行港交所掛牌,發售價每股3.96港元,募集115.9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104.58億元)。按此價格測算,浙商銀行此番A股IPO的AH股溢價率為38.26%。
截至目前,浙商銀行一共有過三任行長。
首任行長龔方樂掌管浙商銀行長達十年,其間,浙商銀行從一家規模不到百億的新設銀行,逐步成長為總資產近6000億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
龔方樂提出一體兩翼的經營理念,以公司業務為主體,小企業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為兩翼。彼時,龔方樂認為,浙商銀行相比國有大行和其他股份行較難做出優勢和特色,所以選擇了當時競爭度不高,但未來市場比較大的業務——小企業和投行,同時放棄了信用卡等零售業務。
劉曉春是浙商銀行第二任行長。在2014年8月空降至浙商銀行任行長之前,在農行系統工作多年。曾任農行香港分行行長和農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長。在他任內,浙商銀行圓滿完成了赴港上市和香港分行開業兩件大事。
劉曉春提出全資產經營概念,核心是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全過程中,加強與銀行同業、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的合作,實現信貸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等金融市場的統籌管理與集約經營。在他任內,浙商銀行發展迅猛,但高速發展背后也浮現出一些隱憂,比如踩雷樂視網,在寶萬之爭中惹來不少爭議等。
第三任即現任行長徐仁艷于2018年4月上任,在2004年開業之初就加入浙商銀行,曾先后擔任浙商銀行黨委委員、董事、副行長。
一位接近浙商銀行三任行長的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劉曉春和龔方樂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龔方樂給浙商銀行的定位是打造中小企業特色業務,但過于限定在中小企業,讓企業發展受限。
劉曉春上任后解放了這一限制,提出了全資產經營戰略,在很短時間內把規模做上去。但規模到一定程度后,銀行還需找準適合自己的定位。
另一位浙商銀行內部人士表示,劉曉春業務全面,更具理論素養,善于放手鼓勵員工們去干,會激勵人;徐仁艷業務能力也較為全面,更喜歡身體力行,善于鉆研業務,浙商銀行對公業務近年來做得風生水起的供應鏈金融就是他主導提出的。
徐仁艷提出了公司業務的“三大平臺”:池化融資平臺、易企銀平臺和應收款鏈平臺。
經過幾年的迅猛發展,浙商銀行在規模沖上一個新臺階之際,擴張所帶來的資本壓力也如影隨形。對于一家體量不大,又有網點擴張需求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來說,通過各種渠道補充資本金成為當務之急。
2019年半年報數據顯示,浙商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8.52%。浙商銀行表示,A股發行所募集的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充實本行核心一級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
回歸A股之外,徐仁艷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將浙商銀行打造成為“浙江省最重要金融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