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區塊鏈應用場景迷霧 數據源真實性或成為最大挑戰
2019年10月29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植
記者多方了解到,近年不少區塊鏈技術研發機構都在研究如何將區塊鏈技術更好更有效地應用在醫療健康管理、商品防偽、食品安全、智慧城市、教育與公益等領域,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突然感覺區塊鏈一下子又迎來了新投資風口?!币晃徽邪l區塊鏈技術提升各行業供應鏈融資運營效率的創業公司負責人向記者感慨說。這兩天他接到多家創投機構負責人的約見電話,希望深入考察這個創業項目發展前景。
在他看來,盡管區塊鏈技術提升各行業供應鏈融資運營效率前景廣闊,但這項技術離運作成熟尚有一段距離。主要原因是區塊鏈技術部署成本較高,若要改變一個底層技術參數需要耗費數十萬元;此外部分行業核心企業擔心核心經營數據泄露,對參與區塊鏈+供應鏈融資的興趣未必太高。
記者多方了解到,近年不少區塊鏈技術研發機構都在研究如何將區塊鏈技術更好更有效地應用在醫療健康管理、商品防偽、食品安全、智慧城市、教育與公益等領域,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在醫療健康管理領域,區塊鏈技術可以對每份醫療診療方案與醫院開銷票據進行多方驗證,從而有效遏制過度醫療現象并提高醫院運營效率;在金融領域,越來越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跨境貿易融資與動產融資等領域,有效提升貿易融資效率并降低重復抵押貸款風險等。
“盡管區塊鏈技術在很多行業領域已經取得不錯的應用,但要讓它持續發揮更有效的作用,還需要解決數據來源真實性可靠性等問題?!边@位創業公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畢竟,區塊鏈里的數據是難以篡改的,但若向區塊鏈輸入數據時存在弄虛作假行為,那么整個區塊鏈技術對數據真實性的保護就顯得形同虛設。
因此,越來越多科技公司都開始研究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技術,若對嚴格落實征信經營的企業,在區塊鏈各個節點給予更多的“好評”,幫助企業更好地拓展業務范疇,反之對劣跡斑斑的企業則在各個節點進行“風險提示”,令其難有生存空間,最終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
宋文輝圖
產業應用仍需解決數據源真偽問題
所謂區塊鏈,實質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每個數據存儲的節點都會同步復制整個賬本,令信息透明且難以篡改。
正是這種數據難以篡改與彼此共享的特性,令各行業各業務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數據安全等問題得到大幅解決,從而創造新的經濟發展紅利。
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區塊鏈技術在各行業領域的具體應用,主要以商品防偽與提升供應鏈運作效率為主。
在供應鏈效率提升領域,區塊鏈技術則可以幫助各個行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彼此了解相關原材料與半成品的最新生產、供貨、物流、交付等狀況,一方面能及時調整優化自身生產方案避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能讓金融機構掌握最新的商品流、信息流與資金流,從而給予產業鏈上下游大量此前不受“重視”的中小企業低息供應鏈信貸資金,解決他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多位區塊鏈領域人士直言,區塊鏈的最大價值,主要體現在數據不可篡改與彼此共享,但這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數據來源必須真實可靠,否則區塊鏈反而成為一些弄虛作假者騙取信任從中牟利的“工具”。
“此前不少區塊鏈技術研發公司一味側重降低區塊鏈技術的部署成本并吸引行業更多企業參與,忽略了數據源的真實可靠性審核,導致區塊鏈技術所追溯的商品信息與企業經營數據良莠不齊,反而損害了行業很多企業對區塊鏈技術的信任?!币晃徽蛩銓^塊鏈技術應用在農產生產可追溯的創業公司技術總監向記者透露。這讓很多行業意識到,要解決數據源真實可靠問題,區塊鏈技術研發機構首先要了解各個產業上下游業務運作模式與商品生產各個節點存在的弄虛作假隱患。比如要讓農產品品質通過區塊鏈技術“增信”,相關參與方需借助很多企業組織化糧食生產體系,在原產地鋪設大量IOT設備,嚴格要求農業種植工人、農業監管者、農場主和農戶對輸入區塊鏈平臺的相關糧食生產數據進行多方反復校驗,并邀請第三方檢測機構定時對數據真實性客觀性進行多維度檢測。
他直言,當前區塊鏈技術不缺乏應用場景,缺乏的是通過技術開展揚善懲惡的監督機制。
金融領域應用的成本收益考量
相比產業應用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則顯得“順風順水”。
究其原因,金融領域存在大量數據與虛擬資產,以及相關數據均力求絕對真實可靠,既讓區塊鏈技術在應用環節避免數據來源失真的困擾,又給區塊鏈+各類金融創新提供新的操作空間。
記者多方了解到,當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跨境貿易融資與動產抵押融資等領域。
以往,中國企業從海外進口采購原材料時,往往是通過信用證方式結算資金付款。但傳統的信用證付款操作涉及紙質單證環節的核實(銀行需確認各方貿易的真實性以避免騙取貸款行為發生),往往耗時4-5天,導致整個信用證付款操作流程相當漫長,令貿易企業深受融資難融資煩之苦。
如今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下,越來越多銀行正嘗試將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與電子提單功能相結合,令銀行、貿易雙方與航運公司被連接到一個區塊鏈網絡“共同”處理單證交換與相關信息核對工作,從而將單證交換核對等工作壓縮到一天內完成,并有效解決貿易合同真偽核實與騙貸風險防范問題,令企業貿易融資時間縮短至1天內。
在動產抵押融資領域,區塊鏈技術則幫助不同銀行能在一個區塊鏈平臺了解到某項動產(比如大宗商品倉單或貨物)此前被抵押融資狀況,解決銀行之間此前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有效避免“一物多貸”與“重復抵押貸款”風險。
一位正研發區塊鏈技術防范動產多頭抵押貸款風險的金融科技平臺負責人此前向記者直言,當前這項技術所遇到的最大障礙,是銀行是否愿意將所有動產抵押融資信息搬到區塊鏈平臺進行共享。這背后,部分銀行對此存在顧慮,一是擔心自身與某些企業的商業合作隱私會泄密,二是他們擔憂一旦部分動產因此被曝光存在多頭抵押信貸,所有銀行就會搶先凍結企業其他資產或要求提前還款“自?!?,如此自己反而面臨壞賬風險增加困局,與其如此,不如先要求企業先想辦法籌資將自己貸款償還比較“穩妥”。
除此之外,銀行覺得這類區塊鏈技術的部署成本偏高,也阻礙部分中小銀行引入區塊鏈技術的步伐。
一家東部地區城商行IT技術部門負責人直言,區塊鏈技術的部署成本大大超過他們的預期,以跨境貿易融資為例,所有的業務操作流程與節點設置,需完全按照跨境貿易融資業務設定,還要符合不同國家地區的金融監管要求規定,因此整個底層技術研發調整投入已超過他們當初的預算數百萬元。而且目前銀行高層認為這更像是“成本投入”,并沒有看到相應的“收入增長”,因此他們對是否持續投入顯得猶豫不決。
原先他所在的城商行打算引入數字貨幣,作為跨境貿易融資環節的資金交付憑證或票據,從而在提高企業貿易融資與付款效率同時,給這項業務創造額外的數字貨幣升值收益,但鑒于相關部門尚未明確特定場景的區塊鏈應用能否小范圍使用數字貨幣,因此這項計劃很快擱置。
“我們內部認為,區塊鏈作為提升銀行貿易融資等業務效率的技術工具,有著很大發展前景,但要作為銀行新的業務收入利潤來源,依然道阻且長?!彼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