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國慶旅游成績單:廣州“一枝獨秀”,香港入境人數銳減
2019年10月09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杜弘禹,朱麗娜,蘇珊珊
廣州和惠州、肇慶,分別代表著大灣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兩大優勢,城市旅游和鄉村旅游,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特色縮影。這顯示,大灣區旅游經濟發展具有豐富資源、多元業態、多重市場等諸多優勢,并在優勢融合上不斷探索。
剛剛過去的國慶旅游“黃金周”,粵港澳大灣區有何表現?
10月8日,粵港澳大灣區各市陸續公布國慶旅游經濟數據,作為歷來的熱門旅游目的地,大灣區仍舊維持著一定的熱度,游客量及旅游收入均呈普遍增長之勢。
這其中,廣州的表現尤其可圈可點。7天假期里,廣州共接待游客1623.83萬人次,同比增長10.27%;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29.12億元,同比增長11.7%。如果結合廣東全省數據來看,相當于廣州市占全省5507.7萬人次總接待量約三分之一。不僅如此,廣州的游客量及旅游收入也遙遙領先于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和深圳3個城市。
此外,惠州和肇慶等市也斬獲頗豐,游客人數及旅游收入增速均較上年有所提升。澳門更是游人如織,98.4萬人次游客訪澳,其中內地游客79.8萬人次,同比增長9.4%。
不過,盤點數據亦發現令人擔憂之處。受持續的社會沖突影響,本該迎來旅游旺季的香港,入境旅客出現暴跌,并導致住宿、零售等相關行業進入“嚴冬”。同時,深圳、珠海、佛山等市游客人數及旅游收入的增速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比如深圳游客量僅增長2.81%。
受訪專家分析,長期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是以整體外在形象釋放旅游吸引力,香港作為其中重要一員,不可避免會對區域情況產生一定影響,但波動應該是短暫的。更為重要的是,作為重要旅游目的地,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擁有巨大國際、國內和內需市場,各市旅游優勢、特色突出,產業商貿活躍,隨著大灣區建設推進,旅游協同性增強,未來發展前景仍十分可期。
廣州旅游經濟“領跑”大灣區
氣候溫潤、海岸綿長、山林秀美,并且嶺南特色文化和現代化“國際范”兼而有之,這使得粵港澳大灣區向來是國內最具人氣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這個國慶假期,依舊如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已公布的信息發現,大灣區城市的游客總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普遍增長,可謂“人財兩旺”。
這其中,廣州的表現堪稱驚艷。國慶7天,廣州全市共接待游客1623.83萬人次,同比增長10.27%;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29.12億元,同比增長11.70%。
同期,廣東全省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為5507.7萬人次和464.9億元。這相當于,廣州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游客和收入。橫向對比看,廣州這一表現也優于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這京滬兩市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分別為920.7萬人次、111.7億元,1037萬人次、115億元。
“廣州旅游產業向來不錯,今年國慶進一步凸顯出來?!比A南理工大學廣東旅游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志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得益于廣州具備綜合旅游吸引力,尤其是作為一個城市和鄉村旅游綜合目的地,旅游供給更為多元。作為交通樞紐,廣州又兼具目的地和過境地雙重優勢與便利。同時,廣州經濟發達,自身亦是消費地、客源地。
這在數據上亦有表現。節前一日,廣州地鐵總客運量再次刷新單日歷史最高紀錄。7天里,僅通過民航、鐵路抵達廣州的旅客量就達544.95萬人次,同比增幅超過三成。
此外,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近年廣州力度頗大的旅游發展建設也顯現成效,不斷優化升級、推陳出新的景區景點、旅游產品及服務等增強了吸引力。
比如,廣州“夜游珠江”接待游客同比增長15.74%,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9.60%;文旅融合亦獲熱捧,包括夜游博物館,7天里廣州納入統計的博物館游客接待量增長20.30%。
吳志才表示,從趨勢來看,公眾旅游需求正加快從觀光型旅游向生活化旅游轉變,主動適應這一趨勢,并及時提供相應供給的城市,旅游經濟方能有動能接力。
不僅廣州表現搶眼,大灣區也還有其它“贏家”。比如,惠州游客量增長12.59%,旅游收入增長12.54%,均快于去年同期;肇慶游客量增長11.80%,也顯著快于去年同期。
惠州、肇慶兩市有相同屬性,它們都是大灣區中的“后花園”型城市,山地、海洋旅游資源豐富,休閑度假特色優勢突出,并且,近年與外部交通聯系更加順暢。
“交通還是其次,更關鍵的還是兩市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吸引力?!焙鷦傉f,這與長期生活在廣州、深圳等周邊都市的人的休閑度假需求直接相匹配。
吳志才也說,惠州、肇慶旅游增速加快,得益于粵港澳大灣區自身就是巨大客源地,而兩市發展較好較快的鄉村旅游,吸引了大量短途旅游人群,“這相當于兩市抓住了一個潛力巨大的增長點,并逐步將自己的優勢及時發揮了出來。鄉村旅游是重要趨勢”。
“從這一點看,廣州和惠州、肇慶,分別代表著大灣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兩大優勢,城市旅游和鄉村旅游,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特色縮影?!眳侵静耪f,這顯示,大灣區旅游經濟發展具有豐富資源、多元業態、多重市場等諸多優勢,并在優勢融合上不斷探索。
香港入境游客數下跌逾30%
值得注意的是,澳門在此次國慶“黃金周”的表現也十分搶眼。
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披露的數據顯示,長假7天里訪澳游客逾9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11.5%。這其中,內地游客共79.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4%。
市場人士分析,不管從大灣區還是從全國層面來看,澳門均具有獨特旅游資源,國慶仍維持不低的旅客數量尤其內地旅客數量增長較快,表明澳門仍有較大吸引力。
對此,胡剛也指出,這背后還有技術等因素,包括澳門游客基數較小,容易在數據上產生較大增長幅度。此外,當前香港旅游吸引力下降,也為澳門創造一定替代“紅利”。
不過,整體上看,大灣區國慶旅游成績單“有喜亦有憂”。這主要表現在一些城市的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盡管仍是明顯正增長,但增速較去年同期出現放緩態勢。比如,深圳游客接待量增長2.81%,旅游收入增長3.30%,低于去年同期的8.48%和9.55%;珠海分別增長7.20%和12.20%,低于去年同期的20.40%和31.70%,佛山亦是如此。
吳志才分析,香港持續的社會沖突確實會對區域旅游經濟產生一定影響,一方面是香港本身到訪游客肯定減少,另一方面,也會關聯性地影響周邊大灣區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削弱吸引力,“因為長期以來,大灣區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旅游目的地對外的,如今少了重要一環”。
由于社會沖突持續,香港國慶黃金周期間旅客人數銳減,昔日的風光不再。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香港入境處的統計數據,10月6日香港入境旅客僅27.7萬人次。其中,內地訪客僅6.4萬人次,同比暴跌約70%。其中,10月5日由于港鐵停止服務,一向繁忙的出入境口岸的羅湖管制站,僅423人次入境及534人次出境。
國慶黃金周前六日,香港整體出入境旅客有逾39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逾582萬人次,按年下跌超過30%。其中,入境內地旅客人數下挫60%,至60.6萬人次。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由于廣深港高鐵開通,同期入境內地旅客有近138萬人次,較前年大幅增長近20%。
根據攜程發布的2019年國慶出境游簽證人氣排行榜,截至9月中旬,通過攜程申請辦理的簽證中,前三目的地依次是日本、新加坡、韓國,去年排名第3的香港則跌至十名以外。
香港旅游業議會表示,國慶假期前4日、平均每日僅有22個內地訪港旅行團登記,比去年同期銳減近90%。香港旅游業議會總干事陳張樂怡向記者表示,旅游業界目前感到十分無奈及非常擔憂,前線員工收入大幅減少,希望政府可以盡快止暴制亂、恢復社會秩序。
由于訪港游客銳減,一向十分依賴內地游客的零售業首當其沖。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表示,旗下會員大約有30%-80%的門市于10月1日暫停營業,甚至有化妝品連鎖店全線關閉。即使有店鋪有開門營業,但不少都提早關門。據她預計,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的生意額至少下跌一半甚至6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假期走訪時發現,在香港旅游旺地銅鑼灣一帶游客甚少,包括時代廣場、崇光百貨等以往內地游客扎堆的大型商場也人流十分稀落。多家知名的化妝品連鎖店則紛紛貼出大幅降價促銷的廣告,降價幅度在20%-30%左右,但店內鮮有內地游客的身影。
不過,受訪人士也均指出,由此帶來的旅游人數波動是可控而且是短暫的。吳志才就表示,一方面,香港旅游吸引力將隨著社會沖突平息而恢復,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尤其按頂層設計合力構筑休閑灣區,也將增強該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動能。
“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內需市場未來還會進一步增強,并且,隨著大灣區知名度提升,內部需求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會疊加。而且,大灣區各市豐富多元的旅游資源也將在未來一體化發展中融合互補,增強綜合吸引力?!眳侵静耪f,“更為重要的是,大灣區的商貿及產業的支撐作用也會不斷增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