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委會議釋放重大信號: 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再造產業基礎打破“空殼化”
2019年08月28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宋興國,夏旭田,匡玉倩,繳翼飛
中央財經委會議提出,在土地要素領域,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同時,為彌補產業基礎薄弱短板,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
中央層面,宏觀政策走向出現新的信號。
8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
會議強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在土地管理法修改通過、大城市人口限制放松的背景下,這代表著我國的區域戰略正在發生重大轉變。
此外,會議要求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做好頂層設計,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有專家表示,在中美貿易沖突持續、一些國家逆全球化暗流涌動的背景下,會議部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表明中央高度重視產業鏈安全問題。
要素流向中心城市與城市群
2019年初以來,隨著《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等新型城鎮化重要政策文件的發布,小城鎮化戰略開始逐步退出,大城市全面放開落戶,同時土地管理的靈活性也在增強。
多位受訪人士均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未來人口、資本等要素將進一步向都市圈、城市群集中。
關于此次中央財經委會議在區域經濟方面的表述,有分析人士表示,這實際上是從中央層面對區域戰略方向轉變的定調。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形勢是好的,同時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實際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這些概念的提出,是鼓勵資源集聚,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更好的發展?!敝袊鴧^域科學協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楊開忠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會議同時提到,要在發展中營造平衡。楊開忠認為,這種平衡不是單指GDP的平衡,而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生活成本、生活便利性上進行提升,最終達到生活水平的平衡。
如何推動資源集聚,提高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會議提出,要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并在土地、能源、財政等領域提出具體要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要素領域,會議提出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國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土地管理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區域統籌上的靈活,跨市統籌、跨省統籌都會越來越方便;二是土地用途上的靈活,用地指標不能“一刀切”,面對特殊的需求,也可以適當對土地的用途進行調整。當然保證生態文明是前提,要控制調整的量,不能無邊無際地放開。
未來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土地管理制度的走向如何?今年5月,曾有自然資源系統的研究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在新型城鎮化路徑下,應當打破傳統的行政級別主導的建設空間配置方式,以區域為單元,建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互容互通機制。同時,設定城鄉建設空間利用上限,建立市市間、市鄉間“地隨人走”的流動配置機制和彈性調整機制,體現中央政府管控原則性,提高省級政府和地市政府配置資源的靈活性和積極性。
彌補短板再造產業基礎
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是此次會議的另一個重要議題。
會議指出,中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為目標,以企業和企業家為主體,以政策協同為保障,堅持應用牽引、問題導向,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產業基礎薄弱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老大難”問題,這有著特定的歷史原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主要從下游的主機集成開始做起,一般都是引進國外技術,側重于組裝,而在上游的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等領域一直存在短板。
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發達國家在上游做了大量布局,中國在這方面追趕將花費很多時間,面臨更艱巨的市場競爭,而且面臨著工作重復、知識產權等問題。
“比如芯片領域,原來中國是有這些行業的,但是國外技術更為先進、規模效應也使得其成本更低,這使得中國產品因為性價比較低而不具備競爭力,從而形成了產業鏈上的短板?!鼻t明說。
另一方面,屈賢明指出,制造業產業鏈全球化持續推進,得益于全球化的深度發展,除軍工等敏感技術與產品外,中國能從全球市場順利地獲得幾乎所有的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以至于技術。因此,一些領域存在著高度的進口依賴,一些行業甚至存在“空殼化”的風險。
會議強調,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工程重點,分類組織實施,增強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要建立共性技術平臺,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要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看來,中國現在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機制化地評估自己的產業基礎能力與產業鏈安全。
黃群慧認為,在中美貿易沖突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應當高度關注美國限制措施對中國產業鏈的的影響。一是要警惕美國關稅措施逼迫中國國內產業鏈的轉移,比如向東南亞的遷移。二是美國在先進制造、量子信息、納米科技、人工智能等高新領域不斷封殺、打壓中國,應高度關注其對中國產業鏈向高端攀升的影響。
黃群慧指出,中國堅定支持全球化,也有充足的韌性來迎接這些挑戰。2005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世界只有11.6%,但到了2017年中國提升到了24.8%。同期,中國的出口產品的本地附加值也在持續上升,從2005年的64%已經上升到2017年的77%,這說明中國價值鏈的位置也在上升。
“在聯合國工業目錄中,中國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這保證了中國工業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具備充分的韌性?!秉S群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