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系危局與銀行的國企信仰
2019年08月31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周炎炎
在上海金融圈,中科系是一只“房間里的大象”。觸目驚心地存在,卻又被明目張膽地忽略。
在上海金融圈,中科系是一只“房間里的大象”。觸目驚心地存在,卻又被明目張膽地忽略。
債務違約全面爆發之后,此前坊間傳聞央企華潤置地和上海國資委旗下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參與混改的消息或成一場空。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詢問了部分債權人和接近中科系人士,均稱沒有下文。而華潤置地去年5月,曾經與中科院行管局發布聯合申明,要參與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的混改。
有知情人士說,是被中科系分、子公司治理亂象“給嚇跑的”,針對此,記者未能聯系到兩家央企、國企評價,不妄言,但中科系內部治理混亂至清產核資無法推進,也超出一般人對國企的想象。
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從2016年開始打算從全民所有制改為現代化的有限責任公司制時起,就開始逐步進行清產核資,時至2018年5月債務危機初露馬腳,金融機構倒逼中科系加快清產核資步伐,可惜到今天,無論是中科院行管局,還是債權金融機構,都難以一窺報表真顏。
在這番風浪之前,中科系曾經是各路資金的“寵兒”。銀團貸款、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售后回租賃、債權轉讓回購、信托、私募、P2P,各種債務融資方式輪番用上,等到靴子落地,2018年初該公司的債務已經高達560億。
由此可見,國企不會違約只是金融機構的慣性思維。不僅僅是境內金融機構,不少國際金融機構也“入了坑”——在178家受到波及的金融機構中,也有摩根士丹利、東亞銀行、永隆銀行、馬來西亞銀行等。
從某個層面來說,這種惡性結果既是中科系貪大求全、盲目擴張、濫用中科院信用遭遇房地產調控、PPP項目急剎車、金融去杠桿,導致的后續經營資金不足造成的;也是金融機構未能深入企業盡調、對風險沒有防范意識,把中科系“慣壞”,導致其債務越滾越多,最終中科系多個地產項目“斷了糧”,成了爛尾項目。
對于大型金融機構,比如國有大行等,遭遇此類風險,尚可以以充足的現金流緩釋風險,結果不過是不良的微升,但對于信托、私募等直面投資者的中小機構而言,則是難以承受之重。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吉林信托因無力兜底墊付“吉林信托匯融38號”4.5億元募資款(發行人為中科系),已經被客戶多次維權;一家浙江私募公司在認購了規模為4億元的“萬向信托-招銀2號事務管理類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后,也在中科建設和客戶之間周旋日久,疲累萬分。而中科系的態度很堅決:“一分錢都沒有?!?/p>
對債權人來說,接下來中科系的當務之急,是仍在行管局領導下雷厲風行地進行分、子公司治理,對拒不接受母公司查賬要求甚至試圖騰挪母公司分、子公司資產的行為進行懲處,開誠布公地進行債務審計,才能讓債權人稍稍安心,給出更多空間和時間,讓中科系“緩口氣”,進行債務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