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減稅降費調查:科技賦能為企業“摳出”減負紅利
2019年08月31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杜弘禹
導讀:此番減稅降費不僅是國家政策帶來直接稅負降低,亦包括辦稅成本、政策實現成本降低等進一步“摳出”的紅利。后者亦頗為可觀,并更利于讓企業將有限精力集中在創新、市場上。
看到短信,易有伍有些意外。短信顯示,他的企業收到一筆退稅。金額不大,只有7.5元,真正讓易有伍感到意外的是,幾天前他只是在手機上進行了簡單操作,現在稅就退了過來。換成以前,起碼得跑上一兩天,再等上一二十天才能將這7.5元拿到手。這多少有些“得不償失”,也因此在現實中常有企業選擇舍棄這些“小錢”。
現在,情況正在變化。近年,減稅降費成為支持實體經濟的一項重要政策,尤其2019年,國家推出一系列惠企政策,希望促進“穩增長”、激活市場活力,為加速經濟轉型升級優化環境。
對地方而言,如何讓減稅降費政策有效惠及盡可能多的市場主體,如何讓企業懂得并能夠用好、用足減稅降費政策,特別是避免反向產生“政策獲得成本”,正成為重中之重。
對此,珠三角城市正嘗試給出答案。最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實地調研發現,當前珠三角城市正致力于打通減稅降費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米”,謀求加速釋放政策效用,借此支撐經濟穩定和發展,以及鞏固提升發展環境競爭力。
這一探索過程中,關鍵是科技賦能,珠三角城市正通過大舉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極大提升減稅降費政策落實的有效性、精確性和便利性,諸如辦稅“零跑動”等場景正越發常見,幫助企業從細節之中“摳出”更多減負紅利。
減稅降費為創新加速
隨著空間資源減少、人口紅利消逝,土地、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珠三角成本優勢不斷削弱。
這使得廣東省尤其是珠三角更早更重視減稅降費問題,2017年廣東即出臺“實體經濟十條”,并在2018年修訂升級,從用地、社保、運輸等方面實施數千億減負政策。這背后的一個重要邏輯是,與帶有上漲剛性的土地、人工成本對比,減稅降費確有空間可釋放。
今年以來,國家又推動實施新一輪、力度更大的減稅降費政策,包括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深化增值稅改革等,再次為地方減負行動提供頂層助力。
這些政策在珠三角城市獲得迅速落地。減稅降費政策之所以獲得力推,一方面與當前經濟形勢下的“穩增長”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更在于當前產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動力轉換需要更多支撐,這對地方經濟和企業長遠發展而言也更為重要。
總部位于佛山的廣東星聯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專門從事PET包裝工程服務,該企業的吹瓶模具在國內外高端包裝市場上占有率均超過50%,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不斷強化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該企業謀求進一步鞏固行業引領者的優勢地位。
“我們在建設一個研發測試系統,未來將極大提升研發效率和精度;同時還正研發一種叫多層共注阻隔的新包裝技術?!睆V東星聯總經理姜曉平說,該企業約有40%的資源配置在研發端,以期通過一流創新能力和革命性產品獲得更好的長遠發展。
不過,這也意味著高投入?!皠撔聨缀跏翘幪幎家X,你看這些設備,隨便一臺都不低于400萬,我們這兩年光硬件就投了幾千萬,未來也只增不減?!苯獣云秸f,減稅降費成為“及時雨”,2017和2018年該企業已累計獲得所得稅減免673.56萬元,今年制造業增值稅稅率下調,僅此一項將再減約100萬元,“直接用來給研發創新加速”。
這并非孤例??偛课挥谥楹5倪h光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當前正創建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實驗室,亦需高投入。該企業財務管理部副總經理王小紅表示,2019年該企業預計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約350萬元,雙軟退稅(軟件企業和軟件產品)220萬余元。
另外,佛山市南華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共節稅達數百萬,并由此加速從汽車檢測行業向環境檢測行業探索拓展。
數據呈現更為直觀,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披露,今年上半年廣東全省累計新增減稅共計1509億元。這相當于同期全國減稅總額的14.5%,力度驚人。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廣東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同比增長5.1%,較之往年大幅下降。主要受減稅降費力度加大的影響,比如來源于工商業的增值稅收入負增長3.2%。
作為對比,上半年廣東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9.4%,比上年同期高13.1個百分點,珠三角城市中東莞增長48.6%、深圳增長12.1%。此外,今年1-7月,廣東全省民間投資之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7.0%,比上半年大幅加快3.5個百分點。
北師大珠海校區管理學副教授寧少林認為,作為當前一項重要政策工具,減稅降費具有短期和長期影響。從短期來看,主要是對包括企業和個人在內的納稅人有直接減負效果,當然也會造成短期的財政收入減少的情況。因此,更需要看到它的長期目標,通過減稅降費提振市場士氣、促進投資和消費,促進經濟未來更好發展,這也是期待的目標。
打通辦稅“最后一米”
不僅如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調研中還發現,立足于既定政策,當前珠三角城市政府及稅務部門正謀求進一步深挖減稅降費潛能,并對此開展了諸多創新探索。
這其中的焦點是如何推進減稅降費政策切實落地見效,并覆蓋盡可能多的市場主體及個人。對此,珠三角各市的稅務部門幾乎均加強了面向企業的宣傳及指導,希望能夠推動企業用好、用足減稅降費政策,真正獲得減負利好。但更重要的是,各市還都尋求提升辦稅便利化水平,降低稅務以及減稅降費政策獲得成本,避免形成落實阻力。
上述易有伍的案例便是典型代表,令他感到意外的7.5元退稅就是通過佛山稅務局推出的“減稅降費質量保障管家”快速申辦下來的,這也被稱為“減稅寶”。
多位基層稅務人員受訪時表示,減稅降費政策落實過程中,納稅人面臨著諸多難點,如政策太多,不知哪些適用;手續復雜,不知怎么辦理;獲得感弱,不知享受了什么優惠。
對此,珠三角各市正尋求通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手段加以解決,謀求打通減稅降費“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米”。
以“減稅寶”的智能退稅功能為例,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了資料的數字化傳遞,企業辦稅無需再跑窗口,后臺處理流程也大大提速。易有伍感慨,以前辦理退稅難免需要考慮路費和時間成本,現在方便多了。
珠海橫琴的網上辦稅渠道,包括首批326項涉稅事項實現“一次不用跑”,諸如申報納稅、稅務登記、發票辦理等,目前已累計辦理達60萬宗業務。
當地稅務部門介紹,橫琴總部經濟特征突出,超過90%的企業實際生產經營地址不在轄區,而是分布在北上廣深乃至港澳等,過去企業每月需安排財務人員“兩地跑”辦理業務或聘請涉稅中介代辦,使得辦稅成本高企,這一“痛點”最終促進了這項創新。
此外,作為廣東省項目并正在佛山試點的“國際匯稅通”亦是代表。珠三角經濟對外聯系性強,許多企業日常經營中產生了大量付匯稅務備案業務。一直以來,這項業務受稅制和計算繁瑣等影響,企業辦理起來非常麻煩,甚至帶來涉稅風險,而通過“國際匯稅通”這一創新后,大幅減少了計算、填報工作,實現“零跑動”,辦稅效率提高90%。
廣東萬和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李越對這一創新深有體會,她說,該企業的外銷市場遍及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月有大量外匯支付及涉稅處理,但過去因為辦稅繁瑣,稅務會計人員大量時間精力花在跑稅務局、銀行等上面,費時費力,而在試點使用“國際匯稅通”平臺之后,負責外匯支付涉稅工作的3名員工可精簡為1名,極大縮減了成本。
調研中,多家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番減稅降費不僅是國家政策帶來直接稅負降低,亦包括辦稅成本、政策實現成本降低等進一步“摳出”的紅利。后者亦頗為可觀,并更利于讓企業將有限精力集中在創新、市場上。
此外,珠三角城市之所以對此探索積極,除穩增長、促轉型層面的考量外,更與近年該地區將營商環境改革視為重中之重息息相關,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從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來看,納稅便利化是重要指標之一。
同時,廣東在全國率先推進的“數字政府”改革亦提供了直接動力,并不斷加速從試點到集成的進程。8月20日,廣東宣布上線“粵商通”涉企移動政務服務平臺,實現275項涉企服務一站辦、136項高頻事項免證辦,其中涉稅事項占比頗高。
一位珠三角基層稅務人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稅務復雜,便利化改革不易,但近年明顯感受到時機成熟,這得益于信息技術進步和其它政務服務的探索積累。
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李響對記者分析,減稅政策的權限更多在國家層面,但這并非意味著地方沒有發揮空間,關鍵就看誰落實得好。當前,從營商環境角度看,這將成為地方營商環境吸引力的重要影響因素,考驗地方如何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