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征信艱難突圍 如何擺脫數據供應商角色?
2021年03月25日 05:00 21世紀經濟報道 辛繼召
截至2020年末,全國共有23個?。▍^、市)的131家企業征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分支行完成備案,主要集中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北京和上海兩地約占一半,而西部、西北等地區還有很多地方是空白。
“企業征信幾乎沒有參與到銀行信貸決策流程,主要還是大數據提供方?!?月23日,談及企業征信問題,一位大行人士直言。
中國有近130家企業征信公司。企業征信市場可大致分為央行主導的全國企業征信系統、政府牽頭的區域征信系統、民營征信機構等不同層面。但征信數據產品簡單,業務模式單一,長期困擾企業征信市場。
今年2月,號稱“征信科技第一股”、總部位于深圳的微眾信科在科創板上市遭遇黑天鵝,該公司實控人涉嫌犯罪被調查或偵查,發行上市審核中止。
截至2020年末,全國共有23個?。▍^、市)的131家企業征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分支行完成備案,主要集中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北京和上海兩地約占一半,而西部、西北等地區還有很多地方是空白。
企業征信之尷尬
征信是信貸風控合規的關鍵環節,對小微企業信貸影響甚大。例如,去年疫情期間,深圳等多地監管機構要求放貸機構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企業采取靈活調整還款方式,合理延后還款期限,設置征信保護期,保護企業征信,便利企業后續融資。
但是,企業征信機構很難進入商業銀行的風控環節,更多是以大數據供應商的角色出現。一位大行分行人士坦言,該分行開發了風控系統,從企查查購入了工商注冊登記資料信息,穿透查看企業股權;從微眾稅銀獲得了企業稅務直連信息,用以追溯企業繳稅記錄,判斷經營情況;此外,也從百行征信獲得其整理的政務、工商、電力、稅票、專利等數據。例如,“殼企業造價成本很低。比如有的小微企業為獲取貸款,會突然清繳過往半年到一年的稅收,然后以此為據向銀行申貸,但貸后又終止繳稅。有了歷年繳稅數據,可避免此類騙貸情況?!?/p>
在此過程中,企業征信機構從事的是工商信息、法律訴訟、知識產權信息、企業風險、融資信息、招聘信息及新聞輿情等公開信息和數據的清洗和整理,缺少財務等非公開數據維度支持。
去年7月,早已拿下個人征信牌照的百行征信完成企業征信業務經營備案。由于此前P2P網貸、現金貸整治之后,不少省份P2P業務全部出清,互聯網金融機構或轉型或退出,同時P2P網貸平臺加速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百行征信也需調整定位。根據百行征信披露,該公司企業信用數據財技覆蓋借貸、政務、工商、電力、稅票、專利等;企業征信涉及企業風險識別類、企業經營診斷類、企業潛力評估類三類。其中,企業風險識別類主要針對識別空殼企業、定位企業及其關聯方、追溯企業所有人,整合小微企業和企業主風險信息,以及多頭借貸共債風險等。企業經營診斷類通過稅票數據、電力征信等反映企業經營情況。企業潛力評估類則評估科創類小微企業專利數據。
微眾信科的前身是2014年成立的微眾稅銀,2015年獲得企業征信備案。據媒體報道,此前曾有業內人士坦言,微眾信科入行早并趕上了“銀稅互動”的紅利,早期對接了大量的稅務數據,這些數據比財務數據更加有說服力,因此形成了更有價值的風控模型,授信力度高,積累了一批重點銀行客戶。
企業征信如何破局?
雖面臨商業模式單一等困境,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巨大,企業征信仍需艱難突圍。
有業內人士指出,企業征信體系相對割裂,政府相關部門掌握的數據,分享和整合并不充分。公共征信機構掌握獨有的征信數據但未高效加以利用,且服務的使用者主要為政府和大中型信貸機構。民營征信機構通常只能從互聯網抓取企業的公開信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強化產品服務,但受限于數據與企業信用狀況的關聯度低,無法滿足征信的市場需求。
研發費用低,亦是企業征信公司痛點之一。招股書顯示,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微眾信科扣除股份支付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5.33%、12.40%和10.54%,低于平均值;研發費用分別為494.00萬元、1135.74萬元、1955.28萬元。2020年第一季度,恒生電子研發費用占比近收入的一半。
目前,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各地政府亦先后牽頭設立各類融資信用平臺,整合稅務、市場監管、海關、司法以及水、電、氣費,社保、住房公積金繳納等領域的信用信息,自上而下打通部門間的信息孤島,降低銀行信息收集成本。
2019年11月,國家稅務總局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深化和規范“銀稅互動”工作的通知》(簡稱113號文),強調銀稅數據直聯,叫停稅務部門與第三方簽訂的“銀稅互動”合作協議。同時,第三方合作機構不得借“銀稅互動”名義以任何形式向申請貸款企業收取任何費用,不得以任何方式買賣、提供或公開“銀稅互動”中的涉稅信息。微眾稅銀在回應中稱,113號文的出臺要求銀稅數據直連,公司不再通過“銀稅互動”平臺為客戶提供征信科技服務,公司失去基于“銀稅互動”平臺提供服務的便捷性優勢及涉稅數據采集的優勢,長期而言,113號文等“銀稅互動”相關政策可能會對公司業務模式、市場競爭格局和客戶持續性產生較大風險。